目前,攀枝花钢铁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突出表现在国内外钢铁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国际铁矿石持续低价冲击,钢材需求急剧萎缩、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等方面。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消费革命,对钢铁产业的传统产销模式带来非常大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攀枝花钢铁产业未来走向已成为全市上下着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侧重论证在攀枝花钢铁产业日趋衰退的情况下,如何将钢铁和钒钛等战略资源优势相结合,延伸钢铁下游产业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提升产业水平,从而抢占中高端市场,为高(地)铁、机械、汽车、造船、家电、建筑、能源乃至国防装备制造业提供优质原材料。
钢铁行业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上联采矿、能源、交通运输,下联机械电子、汽车制造、建筑、五金制品、交通运输等行业。攀枝花作为因钒钛磁铁矿开发而建立、因钢铁基地建设而迅速兴起的城市,直至目前,母体产业、支柱产业仍然是钢铁产业。因此,做好钒钛+钢铁产品深加工,延伸钒钛钢铁产业链工作,对攀枝花市尤为必要:
——是攀枝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攀枝花而言,调整升级钢铁产业,不仅是钢铁产业本身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全市工业体系、工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攀枝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的事情,是“一步活满盘活”的大事。从产业体系上看,目前我市的矿业、钢铁、钒钛、能源、化工、机械制造6大产业中,钢铁(含矿业)、钒钛、机械制造是主导和灵魂产业,而钢铁(含矿业)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母体性产业。从产业规模上看,钢铁(含矿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对全市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以攀钢为例,攀钢在攀企业2012年上缴各种税费18.83亿元,占全市的19.14%;2013年上缴各种税费22.48亿元,占全市的23%;2014年上交各种税费23.55亿元,占全市的24.49%。另外,全市亿元以上企业中,处在钢铁产业链上的占三分之二强。从产业升级上看,钢铁产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带动作用不可取代。一是新兴起的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攀枝花未来五到八年,很难出现能像钢铁产业一样影响面大且重要的产业;二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钢铁产业继续做出重要贡献。
——是攀枝花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未来几年钢铁行业微利、甚至“保命”运行局面难以明显扭转的背景下,做好钒钛+钢铁产品深加工,延伸钒钛钢铁产业链,是钢铁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首先,发展钢材深加工产业、打造多元产业增长极,是钢铁产业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升级的有效途径;其次,延伸产业链体系并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是避免行业内同质化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需要,也是提升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最后,有效增强钢铁产业上下游企业专业化交流、分工与合作,实现产品“精、深”加工,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总而言之,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和成本高企的夹击,通过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市场是中国钢铁产业走出“严冬”的主要策略,而通过发挥含钒钛钢铁的优异性能,向高端发力升级主业、向下游延伸拓展容量,则是攀枝花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可持续开发的必然要求。世界上钒钛磁铁矿矿床的资源分布十分普遍并且储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南非、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芬兰、瑞典、挪威、印尼、新西兰等国家,其中,以俄罗斯的储量最大,仅奇涅依斯克钒钛磁铁矿矿床总可采矿石储量就约300亿吨,属于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印尼的钒钛磁铁矿砂储量也有数百亿吨,属于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我国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大多分布在在攀枝花-西昌地区,探明储量100亿吨以上。钒钛磁铁矿中尽管含有钛铁矿,但因矿物结构较为复杂,从钒钛磁铁矿中选钛铁矿的工艺成本要比从天然钛铁矿选矿的成本高得多,以致于国际上在统计钛资源量时没有把钒钛磁铁矿中的钛统计在内,且目前世界上主要使用钒钛磁铁矿的国家(俄罗斯、南非、新西兰等),无论是低钛型还是高钛型的铁钒精矿,在处理钒钛磁铁矿中也只是作为回收钒和铁的原料使用,没有把钒钛磁铁矿中的钛铁矿作为资源回收。中国由于天然钛铁矿资源较少,所以把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的钛铁矿作为主要的钛原料使用,即从钒钛磁铁矿选出铁钒精矿后,尾矿中富集了粒状的钛铁矿,再从选铁尾矿中通过磁选-浮选等方法得到钛铁精矿作为中国的主要钛原料使用。
所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禀赋特性决定其承载的产业,首先是钢铁,然后是钒钛。不管是从资源禀赋特性,还是技术条件、市场行情等来看,钢铁产业承担着钒钛磁铁矿重要战略元素遴选分离的主要成本支撑,没有钢铁产业,钒钛磁铁矿中其他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天方夜谭,这是无法避开、必须尊重的现实。而目前,钢铁产业已整体进入“中低端严重超过标准,高端相对不足”的“行业寒冬”,钢铁企业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市场倒逼钢铁企业调整升级的形势空前严峻。若不主动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下游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钒钛磁铁矿所承载的攀枝花钢铁产业将难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足,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也势必随之失去开发利用的成本支持而成为非科技因素的“呆矿”。
——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首要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现实的情况是,因为攀西铁钒钛磁铁矿为共生矿,攀西钒钛产业离不开钢铁产业。首先,钒随铁走。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形成铁水后才能提钒,亦只有在钢铁生产的情况下,才能提取氧化钒。攀枝花钒钛产业,必须与钢铁产业并存,并随着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发展。其次,单纯提钛没出路。从原矿中提取1吨钛精矿 ,一般产生4吨铁精矿。如果舍弃钢铁只提取钛精矿,每吨钛精矿的成本将增加2—3倍,市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价格,钛精矿及钛产品将没有出路。再次,生产钒、钛产品,大多数都用在钢铁。钒渣、氧化钒、钒铁系列新产品的生产根源在于铁水提钒,因为有了攀钢钢铁生产,中国才成为钒的第一生产大国。钛渣、二氧化钛、钛系合金的生产,根源在于钒钛磁铁矿的选冶。攀枝花没有钢铁就没有钒钛,没有钢铁产业的发展,就没有钒钛产业的发展,更没有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在钢铁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将钢铁这盘“死棋”下活,不仅仅关系钢铁产业自身的生存,也关系到我市钒钛产业和涉矿、涉钢及其它产业链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攀枝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法回避、必须打赢的“硬仗”。
钢铁产业在攀枝花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承载着相应的历史责任,但目前却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直面钢铁产业现存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利用钢铁+钒钛资源优势,提升产品价值,才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进步并带动全市经济发展。钢铁产业存在的主体问题有:
过去几十年,全市大多数企业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铁矿石炼成钢铁,同时分别提取钒和钛。因此,围绕炼钢、炼铁两个炉子,提供原辅料、备品备件,钢铁前端产业发展很充分,形成了完整的上游产业链。但是上游产业一枝独秀,下游产业却是严重短板,主要体现在:
1.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产品链上主动衔接不够。攀钢的铁、钢、钢材小企业不能拿来就用。这既有钢种上的适用问题,也有规格上的对接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攀钢生产什么品种、规格,而中小企业要说明品种、规格,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直接丢失现成的市场,增加了产品成本。如润莹齿轮厂年产量300万件,汽车飞轮总成30万套,每年需要齿轮钢原料大约3000吨。攀钢有成熟的齿轮钢冶炼技术,一炉钢就是120吨,而齿轮钢厂规格品种多,且一般以销定产,为减少库存,只能从外地购买。双方在产品批次、规格型号上难以对接。第二,因为攀钢的产品主要外销,对本地市场研究不多;而中小企业因量小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寻求与攀钢在产业上的合作,两者之间缺少沟通对话的桥梁和途径,更谈不上产品链的建立和完善。
2.中小企业之间也没形成合纵连横的互补关系。为满足原材料的需要,一些中小企业各自为战,走自给自足的路线,自己上了高炉、转炉、电炉,有的企业本可以为别的企业提供原料,却因理念等问题宁可产能闲置,也不与下游企业合作。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全市钢铁产业整体而言,弊多利少,一方面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不同程度的同质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加大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丢失现成的市场,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和良性循环。
钢铁下游的相关行业包括建筑行业,机械制造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军工产业,飞机、轮船、汽车制造业,建筑业,水利工程和供电系统建设等等,钢铁产业向下游延伸空间很大。但是产业不配套,没有建立起相互依存与支撑的产业集群。
我市着力发展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工艺环节和设备的缺失问题。例如,铸造行业大都缺乏热处理工艺和设备,使铸件和锻件无法进行深度加工;小型锻件加工设备缺失,无法把大方坯变成小方坯,为齿轮和其它产品提供原料;大型压机缺乏,影响锻压产品生产和质量;电镀工艺的缺乏,无法满足很多零配件镀锌或镀铬等的需要;钢铁锻造、铸造和冲压缺乏模具专业厂家的支撑。攀枝花曾经的钢门窗、冷轧板深加工项目相继夭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模具配套。
同时,作为钢铁城市,攀枝花现有的钢铁下游产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和特色产品缺乏,没有围绕一两个特色产品形成产业集群;纵向上下游衔接不紧密,横向缺乏互补性;企业在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易上缺少密切交流与合作。
总之,由于产业不配套,直接影响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影响机械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钒是生产高强度建筑用钢、机械制造、汽车、弹簧、工具、铸造等优质钢铁材料的添加剂,可以有效替代我国稀缺的钨、钼、镍、铌等元素。攀枝花钢铁料中因含量v-0.3%、ti-0.2%,是天然含钒钛微合金钢铁,在耐磨性、强度、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综合性能有突出的优势,使用性能优异。
另外,攀枝花钢铁中还含有其他重要稀有元素(见下表),对钢铁材料的性能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们的贡献尚未引起业界足够重视。
攀研院陈厚生曾组织开展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现流程中有益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钒钛磁铁矿中稀贵金属元素在选矿、烧结、炼铁、雾化提钒、炼钢过程中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试验从1989年5月~1990年5月,连续统计了13个月的原矿、铁精矿、铁水、钢水、钢渣,总共7922013吨原矿,1885551.80吨钢水的化学成分变化。
目前,我市虽已有少数企业利用“钢铁+钒钛”路线生产出高端的高附加值的钢坯或产品,如攀钢高速铁路钢轨在全国首屈一指,铺到世界各地,在钒钛综合利用上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蓝天锻造用微量钒钛调整钢种性能,生产的高速铁路车轴用钢,占领25%的市场份额,售价比同种钢高900元/吨。但是,全市大多企业铸铁件,在钒+钢、钛+钢的结合上做的还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发挥钒钛钢铁天然成分形成的优势,更无从谈起含钒钛铸件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钒钛微合金化生产的铸钢品种也不多。
攀枝花钢铁产业下游主要是机械产业。攀枝花市机械产业是伴随着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围绕攀钢、攀煤等大型企业生产所需要,已基本形成了以矿山、冶金机械等整机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在攀枝花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优势逐渐显现。
截至2013年底,攀枝花市共有机械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近年来攀枝花市机械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3.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3.6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7.69%。
但是机械产业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矿山资源丰富,但矿山机械依赖外地供应;钒钛耐磨材料得天独厚,磨球却从千里之外采购。究其原因,主要是攀枝花特色机械产业基础材料不过硬、产品档次低、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1.铸造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不对称。据初步统计,全市生铁产能在850万吨左右,除攀钢外,还有7个企业有高炉,产能在200—250万吨。全市生产的铸铁件主要用于矿山机械、汽车零部件,如刹车鼓、锤头等拳头产品。其它为矿山、冶金设备提供的耐磨件,还有很多没有生产或没有批量生产。因此,攀枝花在耐磨件的产品开发上还有很大空间。
2.对已有产品深加工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要。钢材除攀钢、钢城产品外,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对钢材深加工的产品。除攀钢的军工用重载制动鼓、白云铸造的钒钛高锰锤头、富邦和大西南的汽车制动鼓、蓝天锻造的钢坯受到用户的认可和好评外,其他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比较薄弱。对于具有需求旺、应用广、产品多的如汽车发动机使用的曲轴、连杆、凸轮轴,前桥所需的前梁和转向节,后桥使用的半轴、半轴套管,桥箱内的传动齿轮,大型柴油机用的气缸盖、主轴颈等产品,由于生产所需的钢坯“大改小”锻造工序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无法对铸钢钢坯进行深加工。
3.产品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全市有四个企业从事铸钢生产,产品主要是锻造钢坯,市场主要在西南地区及南方片区。但当前不论是优质钢坯还是普通钢坯,市场竞争都趋于白热化。周边主要锻造企业有:昆钢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锻造厂、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锻造分公司、重庆焱炼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四川省冶金机械厂、成都市双流恒生锻造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武钢、莱钢、新余特钢等厂家通过水运,以较低的物流成本也全面进入了西南及南方片区锻压加工行业钢锭市场。由此可见,钢材锻造市场不仅区域内竞争强,而且也面临着区域外部竞争者的“入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由上可知,攀枝花铁和钢产品链很短,尤其中小企业钢类主要产品是钢坯加工,属于价值链的低端,不仅生产工艺水平较低,而且面临内外部强烈的竞争。本市四个钢坯生产企业为争夺市场,相互压价,结果大家都受到伤害。
1.创新能力不强。钒钛资源开发利用是个全国性的课题,我市采取各种方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研究偏重于钒钛提取,钒钛+钢铁结合项目少,下游产业如机械、能源、交通、化工等研究机构合作项目更少,造成对钒钛钢铁深加工能力缺乏。同时,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少产品创新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缺少生产一线技能型操作人员。
2.政府引导协调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钢铁产业的规划指导;在产业链衔接过程中,缺乏对企业的统筹和协调;对新兴产业发展关注多,对钢铁产业关注少,过分强调钒钛在化工产业的发展,忽视钒钛与钢铁结合,实现钒钛钢铁业发展。
3.政策配套不到位。钒合金、钛合金没有列入新型材料产业,钒钛钢铁产业与水电资源合作开发有待进一步落地。
钢铁作为攀枝花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虽然当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市场、价格、资金三座大山压在钢铁企业头上,使得企业日常生产运营举步维艰;而资产投入大,涉及范围广,就业人数多等现实情况又造就了钢铁产业转型难度大,转型周期长。但全市上下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钢铁产业倒闭之日,就是攀枝花市破产之时。因此必须要集中全市乃至全国之智,举全市之力,以当年建设攀枝花的精神,迎接挑战、攻坚克难,通过利用相较于其他钢铁城市具有无法比拟的钒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钒钛钢铁产业,突破钒钛+钢铁结合的技术瓶颈,破除钢铁产业优化升级的机制体制障碍,全力推进钒钛+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城市转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服务为引领,充分发挥攀枝花钢铁含钒钛的性能优势,一方面,着力做精钢铁,推进工艺流程重整和优化,扩大含钒钛钢铁的应用领域,围绕“中国制造2025”开发出系列含钒钛钢铁新产品,把攀枝花打造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优质钢铁材料供应基地;另一方面,做大钢铁下游产业,拉长钢铁产业链,向终端产品延伸,建立含钒钛钢铁零部件及设备制造基地,构筑上下游协同高效联动发展的攀枝花钢铁产业新格局。
我市钢铁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含钒钛的比较优势,拓展含钒系列产品,开发含钒钛钢铁下游产业,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重点是发展攀枝花特色机械产业,主要有矿山冶金工程机械、基础材料、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等及零部件。近3年内,重点抓好已有成型设备和在建整机设备生产和销售;耐磨铸件开发生产。
支持鸿舰的造球机、破碎机;长森工贸的磁选机;三圣工贸的破碎机、皮带机;攀煤机械的皮带运输机;南辉科技、容江工贸的渣浆泵等已有成套设备提升质量,开拓扩大市场。
支持中国重汽重卡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继续谋求与国内外大企业联合,生产专用机械设备。
(1)高端耐磨铸件。利用钒能提高强度、疲劳性能和耐磨性的优势,发展含VADI、含VCADI等新型耐磨材料,建成一定规模的高纯生铁和磨球(CADI)、ADI衬板、齿板等抗磨件的高端耐磨铸件生产基地。
(2)特种钢与锻件。特种钢和锻件是机械制造产业链上游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工业强基”的重点方向。发展特种钢型材、锻件及其深加工是具有钢铁冶炼能力的中小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选择。重点发展定制化钢材和锻件。
(3)汽车零部件。做精做强制动器。优化现有制动器的制造工艺,提升质量品牌;支持富邦、东林、大西南等企业加大对新型刹车制动盘技术的研发力度,抢占市场先机,逐步实现产业化。拓展汽车零部件新领域。在开发本地ADI、CADI、VCADI等高端铸件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将产品种类向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领域拓展;鼓励企业加大力度研制齿轮、底盘悬架、曲轴、弹簧支架等零部件,增加产品规格和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汽车模具的制造水平。开拓周边市场。加强与成渝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对接,开展协作,提高攀枝花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挖掘现有潜力,立足现有基础,走出一条钒钛钢铁产业生存发展之路,是当前钒钛钢铁产业必然选择。我市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钢铁产业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有着比较先进的工艺设备,关键是产品结构要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如富邦钒钛制动鼓曾经供不应求。现因汽车销量减少,造成产能富余,大马拉小车成本上升,市场难以接受。钒钛钢铁产业都是重资产,闲置、报废都损失巨大。如果变一种思路,富邦在自身降低成本基础上,开足马力生产:一座高炉生产炼钢铁水,市场价卖给瑞钢厂;另一座生产铸造生铁,下游实行产业链招商,生产高档铸件。再如,攀钢炼钢厂具备冶炼齿轮钢的能力,引进高端齿轮厂,与润莹齿轮形成规模,变外地采购为本地采购。
攀枝花不具备的产业能力和缺失的产业环节也可通过招商解决。如热处理中心、电镀中心、磨具中心、机加工中心等抓紧引进投资商,投资商不仅带来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技术与市场,实现产业配套。
要建立招商引资工作全程负责制,对新引进的项目要明确市级党政领导、县(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对口帮扶的责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引进轻扶持”的问题,力争引进一个、存活一个、兴旺一个,进而带来一帮、联动一片、形成集群。
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走出产品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的困境,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鼓励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之路,通过联合、合作、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协同创新、抱团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就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必须按市场需要、社会需求来进行。
(1)紧跟国家投资战略。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寻求切入点。如国家开始重视的地下管网、煤改气、新型冷链物流、海洋工程、智能家居等需要高耐蚀、耐低温、高强度材料。要主动出击,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寻找适合产品进行技术攻关。
(2)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路一带”将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攀枝花作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距离南亚、东南亚空间距离较四川其它地区最近,尤其是昆明到泰国铁路预计三年内完工,为攀枝花到东南亚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我们应利用有利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首先,应把产品销往南亚、东南亚。企业要尝试“借船出海”,借力云南和南亚、东南亚企业走出去。其次,鼓励支持企业把富余产能、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新兴市场。
政府应组织企业对南亚、东南亚市场认真考察,包括哪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各地政治局势、招商政策、法律环境、市场条件等哪些是影响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3)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上,国内元器件的质量一直以来饱受诟病,根本的原因是基础材料的差距。制造业升级需要新材料,攀枝花钒钛钢铁有条件与新材料快速接轨。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才是钢铁制造的发展目标。
(4)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军工产品虽然量不大,但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最高技术水平,同时还为民用产品研制提供技术和工艺上的参照。对于地方而言,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能够促使本地企业有效抢占技术高位和管理高位,并形成鲶鱼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企业在工艺流程、企业管理上有大的跃升。应密切跟踪国家有关政策信息,谋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目标及措施,做好对接发展军民两用新材料、军工用钢,发展航天航空用钛及钛合金材料,打造出军民融合类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抢抓“互联网+钢铁”机遇。当前,市场竞争从单一的企业经济体竞争转变为平台经济体竞争。应抢抓“互联网+钢铁”机遇,把钢铁企业、供应商、用户、金融机构、技术服务机构、设计机构、贸易机构、物流配送机构等,全部放到一个大平台上,大家共同经营、共同盈利、共享成果。第一,供需信息在平台上互联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采购物料、原料如铁矿石、煤炭,并把钢材直接销售到用户,而不再通过庞大的中间贸易商。第二,物流配送也在网上解决。用户对产品形状、规格、性能、精度、价格等需求信息一目了然,钢铁产品在网上设计好后,由各处设立的物流加工点进行精细加工,并通过网络进行平衡调度,快速安排物流配送。第三,金融服务机构的加入。金融服务机构集合在平台上,可以为平台上的公司可以提供借贷、赊销、保险和技术方案资金支持等业务,实现资金的快速流通。第四,平台大数据的支撑。技术研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前进行,改变原来那种关门搞研发、研发出来再找用户费力气转化的方式。而且基于快速反应的网络,技术需求方能够挑选出平台上最有研发能力的团队,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迅速开展研发,使技术的开发产业化。
实现钒钛+钢铁的结合,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突破。建立政、用、产、学、研有机融合体系,是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政用产学研”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这种合作更加强调“产学研”创新成果是以政府的产业顶层设计和企业“应用”市场培育需要为前提和根本,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克服以前“产学研”成果中“小”而“散”,“高”而“上”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更好地集中在服务地方产业实体、服务地方经济,使“产学研”研究成果更具目标性,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又一次深化。
政(政府):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一体化发展,在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使产学研合作围绕应用转化和创新价值实现得到快速发展。政府要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强与钒钛钢铁下游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
建议政府组织成立钒钛钢铁应用推广小组,推进国家行业协会建立标准,以便促进设计部门采用钒钛钢产品。
用(用户):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知识社会的创新4.0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用户创新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寻找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钒钛钢铁产品使用的创新研究,为产品开拓市场。
企业要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下产品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提前介入用户规划、设计等环节,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在原辅料配套上,坚持本地优先原则,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
学(高校):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钒钛钢铁应用项目研发,同时培养钒钛钢铁深加工所需人才。
研(科研机构):借助社会、企业的良好平台及资源,科研机构在技术上开发的同时,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政府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课题和研究方向,变以钒钛开发为主的研究为钒钛钢铁应用为主的研究。
建议首先针对攀枝花钢铁含钒钛等稀贵金属的微合金化性能,联合国内外重点钢铁研究机构,开展定量分析,形成权威的性能优势报告,为含钒钛钢铁应用领域的拓展提供权威依据。
建议政府以攀研院为核心,联合成立钒钛钢铁应用研究室,积极研发适应满足市场要求的新工艺、新产品,拓展含钒钛钢铁的应用领域;建立铸造重点实验室,为我市铸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培养专业人才。
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大企业做大事业、大产品。小微企业做小产品,对于攀枝花口碑良好的传统产品如炒菜的铁锅,农村用的铁锹、锄头等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终端消费需求,变含钒钛钢铁以吨计量为以件计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1)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将钢铁产业定义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结合国务院下发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发展纲要》和工信部即将发布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5)》,力争在全国率先编制、高调发布全国首个高水平地方性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以前瞻的发展定位、完善的政策配套、系统的推进措施,稳定市内外甚至国内外对我市钢铁产业的发展预期,进而吸引、集聚更多优势资源加盟推动攀枝花钢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争取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中国金属学会)牵头开展攀西钒钛磁铁矿各伴生稀贵金属在钢铁中的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尽早形成各稀贵金属在攀枝花钢铁中的成分情况、综合作用机理及应用优势的权威报告,为扩大攀枝花钢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占有率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延伸钒钛钢铁链推进领导小组。制定钒钛钢铁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方案,重在项目之间的相互依存与支撑,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规模不求大,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要高,为工业2.0向3.0-4.0发展奠定基础;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品对接,在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中寻求共性,从而形成对大企业的规模化定制;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支持,引导组织企业研究,认识市场,抢抓市场。
(3)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创新企业激励机制。要给予企业成长最大支持,对已纳入“红名单”的涉钢铁企业,争取省政府准予我市借鉴内江市政府托管川威集团的相关做法,有效缓解银行融资成本过高、转贷过频以及部分银行收贷等问题;对全市钒钛钢铁企业实行首台(套)奖励制度,即对填补全市空白又有市场的产品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攀枝花本地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优先使用。对于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引进项目,确保其在攀享受比全国其他市州更优惠的帮扶政策。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发展钒钛钢铁下游企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既需要研发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攀枝花过去是大矿山、大钢铁的生产,缺乏机械制造领域的“工匠”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所侧重,尤其是在转型升级的同类企业中挖掘能工巧匠。
(4)改善融资渠道。用好产业高质量发展股权引导基金,对于企业新上项目和新办企业,政府要给予支持。同时,政府要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主动对接中国证监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力争在挂牌资源培育、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以及攀枝花股权市场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以激活攀枝花企业股份公开转让、股权和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金融需求,为企业在新三板、股转系统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融资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5)落实政策配套。进一步争取钒合金、钛合金列入新型材料产业。建立钒钛钢铁与水电资源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攀枝花水电资源和钒钛等战略资源。